午夜毛片久久,国产精品亚洲A毛片,天天婷婷天天狠狠婷婷,偷偷要久草在线

技術資料   jishuziliao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頁 > 技術資料 > 陶瓷涂層

金屬復合陶瓷涂層技術

2016-7-19 18:20:29      點擊:
摘要:金屬陶瓷復合涂層技術是優越的現代材料表面處理技術和材料復合技術。對各種金屬陶瓷復合涂層技術的主要內容、發展概況和技術特點進行了綜述,對各種涂層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金屬陶瓷;涂層技術
中圖分類號:TG174.44 文獻標識碼:A
金屬材料表層的物理化學性能對它的許多重要使用性能,如硬度、耐磨性、耐蝕性、耐熱性和抗氧化性等都有決定性的作用。金屬陶瓷涂層能改變金屬基體外表面的形貌、結構和化學組成,并賦予基體新的性能。利用在金屬表面涂覆金屬陶瓷涂層的方法,制備的既有金屬強度和韌性,又有陶瓷耐高溫、耐磨損、耐腐蝕等優點的復合材料,已成功地應用于航天、航空、國防、化工、機械、電力、電子等工業11-5]。
金屬陶瓷涂層材料的制備方法有很多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涂層制備技術的發展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涂層種類不斷增多,涂層質量越來越好,用途日益廣泛。但是,各種涂層制備技術各自也都具有很大缺陷。本文將對各種復合金屬陶瓷涂層技術及其發展情況進行綜述。
1熱噴涂技術
熱噴涂技術是通過火焰、電弧或等離子體等熱源,將某種線材或粉末狀的材料加熱至熔化或半熔化狀態,并加速形成高速熔滴,噴向基體,并在其上形成涂層,從而對材料表面性能(如耐磨性、耐蝕性、耐熱性等)進行強化或再生,起到保護作用,并能對因磨損腐蝕或加工超差引起的零件尺寸減小進行修復。同時,還可以賦予材料表面以特殊性能(如電、光、磁等)。該技術是1910年由瑞士的M.U.Se-hoop發明的,歷經90年的歷史,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航海、冶金、機械、石化、輕工等幾乎所有工業領域以及日用品(如不粘鍋、紅外保健電熱器等)。熱噴涂技術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熱噴涂方法的不斷開發和完善,現在生產實際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方法主要有火焰噴涂法(包括線材火焰噴涂、粉末火焰噴涂、超音速火焰噴涂、爆炸噴涂等)、等離子噴涂和電弧噴涂。60年代,火焰線材和粉末噴涂所占比例達到70%;隨著等離子噴涂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在80年代等離子噴涂技術占據了主導地位,超過50%,到20世紀末,等離子噴涂技術仍居主導地位,但由于高速火焰噴涂(HVOF)的發展,HVOF將占據25%的市場比例,居第2位;電弧噴涂技術在70~80年代由于電弧的不穩定性而降至6%,隨著其技術的不斷完善并由于其經濟性好、涂層性能比火焰噴涂層優越,上升至第3位�;跓釃娡渴袌龅木薮鬂摿捌渖鐣б婧徒洕б�,在世界范圍內,熱噴涂技術受到極大關注。

圖(1)采用熱噴涂工藝制作高硬度陶瓷涂層
熱噴涂技術具有許多的優點:噴涂材料的成分不受限制可根據特殊要求予以選擇,也可將不同的材料組成的涂層重疊,形成復合涂層;熱噴涂過程中工件溫度可保持在100~260°C,從而減少了變形、氧化和相變等,使材料本身的性能不被破壞或損失;被噴涂的構件尺寸不受限制;可自由選擇涂層厚度;噴涂設備簡單,可直接將設備搬至現場進行噴涂,操作工序少,效率高,涂層形成速度快。熱噴涂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點,如噴涂作業環境差,粉塵污染嚴重,噴涂材料利用率低、難以制備厚度較大的覆層材料等[4~5]。目前,熱噴涂方法向著高能高速的方向發展。
1.1火焰噴涂技術
火焰噴涂是最早得到應用的一種噴涂方法。它利用氣體燃燒發出的熱量進行噴涂�;鹧鎳娡烤哂性O備簡單,操作容易,工藝成熟,投資少等優點。但是火焰噴涂涂層組猶狀組織,含較多的氧化物和氣孔,而且混有變形不充分的顆粒,使得涂層結合不夠致密。另外火焰溫度一般為3000°C,使得火焰噴涂只適于低熔點的金屬。因此,在普通火焰噴涂的基礎上又產生出了爆炸噴涂、高速火焰噴涂等新技術。
爆炸噴涂于50年代由美國聯合碳化鎢公司(UCC)研制成功后就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它是利用氧和可燃性氣體的混合氣,經電火花點燃,在噴槍中形成爆炸高溫,加熱噴涂材料,并利用爆炸波產生的高壓把噴涂材料高速噴向基體表面而形成涂層。爆炸噴涂形成的焰流速度高,顆粒速度大,可達2500ft/s,并產生沖擊波。它使涂層更加致密、氣孔率更低,而且沖擊波的作用有利于殘余應力的釋放從而得到了高結合強度、高硬度、抗磨損的涂層。
高速火焰噴涂(HVOF)繼爆炸噴涂之后就被發明,但直到1982年才以“Jet-Kote”為商品真正商業化。目前,高速火焰噴涂主要指超音速火焰噴涂,由于火焰速度高,可以達到1500m/s以上,將粉末軸向送進該火焰,將噴涂粒子加熱至熔化或半熔化狀態,并加速到高達300~500m/s,甚至更高的速度,從而獲得結合強度高、致密且表面光滑、空隙率低、化學分解少、氧化物含量少的高質量涂層。與等離子弧相比,超音速火焰由于溫度低,約為3000°C,速度高,對于WC-Co系硬質合金,可以有效地抑制WC在噴涂過程中的分解。涂層不僅結合強度高,可以達到150Mpa,且涂層致密,耐磨損性能優越,其耐磨性大幅度超過等離子噴涂層,與爆炸噴涂相當,應用非常廣泛。
1.2等離子噴涂技術
等離子噴涂技術是以高溫高速的等離子射流為熱源進行噴涂的。由于等離子射流高溫區的溫度可以達到10000K以上,能熔化所有的固體物質。因此,只要具有物理熔點的材料,都可以通過等離子噴涂形成涂層,可以形成涂層的種類及其應用極為廣泛。等離子噴涂技術的發展可以認為主要集中在噴槍功率的提高和等離子射流中送粉方式的改良兩個方面。

圖(2)北京耐默KN3000等離子噴涂絲網
等離子噴涂層的性能,特別是機械性能,主要受涂層內扁平粒子間的結合控制,而等離子電弧功率的提高并不能有效提高粒子間的結合力,主要因為功率的提高不能有效的提高噴涂粒子的溫度,而粒子溫度是影響粒子間結合力的主要原因。為了有效提高粒子溫度’可以通過降低等離子射流的速度,延長粉末粒子在等離子射流中的加熱時間。因此,近來又出現了低速等離子噴涂。采用這種低速技術,不僅噴涂過程中沉積效率高,而且獲得的涂層的硬度也比傳統等離子噴涂高。高頻等離子噴涂技術為典型的低速等離子噴涂法,由于速度低,粉末在等離子中的停留時間長,為通過反應熱噴涂獲得與噴涂材料不同的全新涂層提供了基本手段。隨著等離子噴涂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涂層的可靠性越來越重要,噴涂過程的自動化以及智能控制,將有助于提高涂層的再現性,從而提高涂層的可靠性。
1.3電弧噴涂技術

圖(3)采用電弧噴涂工藝制作水冷壁涂層,作用:耐磨、防腐、抗高溫
電弧噴涂技術是80年代再次興起的熱噴涂技術,應用領域廣,受到許多部門的重視。電弧噴涂設備也在迅速發展與更新,成為目前熱噴涂技術中最受重視的技術之一。電弧噴涂是在兩電極間施加一定電壓產生電弧,用電弧產生的熱量使金屬焊絲熔化,然后用壓縮空氣將熔化的金屬霧化并呈微熔滴,以很高的速度噴射到工件表面,形成電弧噴涂層。電弧噴涂涂層也是層狀組織,但由于電弧能量密度高,熔化粒子加熱溫度高,粒子變形量足夠大,所以涂層的結合強度高于火焰噴涂;但是電弧的高溫使得合金元素的燒損和蒸發嚴重,導致涂層中的合金元素減少,影響了涂層質量。近來由于藥芯焊材的使用使得這一情況得以解決;另外電弧噴涂的材料必須是導電的材料,因此只適用于噴涂金屬及合金,而對陶瓷材料無能為力。
2氣相沉積技術
2.1化學氣相沉積技術
化學氣相沉積(CVD)是指在相當高的溫度下,混合氣體與基體的表面相互作用,使混合氣體中的某些成分分解,并在基體表面形成一種金屬/陶瓷的固態薄膜或鍍層。按照化學反應時的參數和方法不同,可將其分為常壓CVD法、低壓CVD法、熱CVD法、等離子CVD法、超聲波CVD法、脈沖CVD法及激光CVD法等�;瘜W氣相沉積法有如下特點:(1)可以形成多種金屬、合金、陶瓷和化合物涂層;(2)可以控制晶體結構和結晶方向的排列;(3)可以控制涂層的密度和純度;(4)涂層的化學成分可以變化,從而可以獲得梯度沉積物或者混合涂層;(5)能在復雜形狀的基體上以及顆粒材料上涂制,也可以在流化床系統中進行;(6)涂層均勻,組織細微致密,純度高,涂層與金屬基體結合牢固�;瘜W氣相沉積也存在一定缺點,如涂層制備速度慢,涂層薄等,這些缺點往往制約了它的應用。

圖(4)氣相沉積技術應用于高檔手表涂層
22物理氣相沉積技術
理氣相沉積技術(PVD)有離子鍍法、濺射法和蒸鍍法等。離子鍍法是用電子束使蒸發源的材料蒸發成原子,并被在基體周圍的等離子體離子化后,在電場作用下以更大動能飛向基體而形成涂層。這種涂層均勻致密,與基體材料結合良好。濺射法即以動量傳遞的方法將材料激發為氣體原子,并飛出濺射到對面的基體表面上沉積而形成涂層。蒸鍍法即蒸發鍍膜,是用電子束使蒸發源的材料蒸發成粒子(原子或離子)而沉積在工件表面上形成涂層。該技術也存在涂層制備速度慢,涂層薄等缺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CVD與PVD的界限已不甚分明,兩者互相滲透,CVD技術中引入等離子活化等物理過程,出現了PACVD技術。PVD技術中也可以引入反應氣體產生化學過程,從而更加完善了這兩種涂層技術。
3復合鍍層
復合鍍層就是在一定濃度的鍍液中加入一些不溶性的陶瓷微粒,并進行攪拌,使之分散均勻,在進行電鍍或化學鍍的過程中,陶瓷微粒在鍍層中被共析,成為金屬陶瓷復合鍍層。復合鍍層從性能上分為機械復合鍍層和光學復合鍍層。從材料的構造上分為微粒彌散復合鍍層、纖維增強復合鍍層、化學鍍復合鍍層和層狀復合鍍層。復合鍍層材料是一種增強材料,可以作為常溫和高溫的耐磨材料和抗蝕材料,并可用作切削工具,在航空和核工業等高技術領域及汽車工業中都得到廣泛應用。但該技術制備較大厚度的覆層材料比較困難。

4溶膠-凝膠技術

溶膠-凝膠涂層技術是利用易水解的金屬醇鹽或無機鹽,在某種溶劑中與水發生反應,經水解縮聚形成溶膠(膠體粒子凝集構成網狀并呈膠質狀態),將溶膠涂敷在金屬表面,再經干燥、熱處理后形成涂層。該技術獲得的無機材料的形態有粉末、纖維、塊狀等。溶膠-凝膠法制備金屬陶瓷涂層的特點是:

(1)反應可在較低溫度下進行;

(2)能制備高純度、高均質涂層;

(3)其成分可用化學計量法精確控制;

(4)適用于大面積物體上制作陶瓷涂層;

(5)所需設備簡單,操作方便。

溶膠-凝膠法制備涂層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今材料科學最為活躍的課題之一。20世紀70年代,溶膠-凝膠作為無機材料高新制造技術,倍受科技界和企業界的關注,80年就有人采用溶膠-凝膠技術在鋼上制備陶瓷涂層,并探索了在850°C且在氧化性環境中使用的情況。90年代,有人用Ti〇2、Zr〇2及Si〇2溶膠-凝膠陶瓷涂層在不同腐蝕環境中及1100°C高溫下在合金鋼和超合金鋼上作了研究,表明這些涂層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不銹鋼雖廣泛應用于化學工業、大氣腐蝕及海洋環境中,但上述環境對不銹鋼仍會造成腐蝕性破壞。在第九屆國際溶膠-凝膠會議上,溶膠-凝膠法制備涂層薄膜的報告占報告總數的1/3以上,說明溶膠-凝膠法制備涂層薄膜技術已經引起了廣大材料科學家的關注。目前,溶膠-凝膠法制備陶瓷涂層在金屬基材上的應用很多,能提高金屬的抗高溫氧化性能和耐蝕性能。近年來溶膠-凝膠法制備涂層工藝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不僅能在不銹鋼上制備薄涂層,與其它工藝(如磷化工藝、電泳工藝等)相結合,在碳鋼等基體上制備厚度達20μm的厚涂層,并且在制備有機、無機復合涂層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5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
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是6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一種制備各種新材料及進行材料復合的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在金屬基體上預置涂層,在壓力下局部點火引燃化學反應,利用放出的熱使反應持續進行,同時使基體金屬表面短時間內達高溫熔化,涂層與基體間通過冶金結合而制得高粘結強度的涂層。SHS技術巧妙地將材料的高溫合成與涂層形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型表面改性方法。其獨特之處在于可在鋼基體上制備難熔硬質材料的熔敷涂層,并且具有工藝簡單和生產成本低的優點。由于涂層厚度較大(近1mm),在硬性磨料的磨損狀態下具有很好的摩擦學性能。自1981年日本小田原修采用離心鋁熱法制備金屬陶瓷復合鋼管以來,由于其工藝簡單,節省能源,成本低及性能良好等特點,倍受各國科技界與工業界的重視。但由于SHS離心法本身的局限性,不能解決細長管(內徑小于40mm)和異型管的內襯涂層問題。80年代中期,日本佐多延博等人開發出SHS鋁熱-重力分離法在彎管及變徑管等異型管內制備了2~3mm厚的內襯氧化鋁陶瓷復合鋼管,拓寬了SHS法的工程應用前景。

圖(5)采用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制作的陶瓷涂層耐磨管
氣相輸送SHS涂層法在基體表面涂覆涂層是一種新的SHS技術.前蘇聯對此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通過調節氣相輸送控制涂層中的成分分布。該工藝對零件外型沒有要求�,F在,采用該工藝可以在45#鋼鉆套上涂敷FeB、CrB,在硬質合金刀具上涂敷TiN,石墨熱壓模具上涂敷CrC、Ni3AI等,涂層厚度可控制在5~150μm間。
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SHS)應用中受原材料體系選擇的限制較大,制備較大厚度(>幾個mm)的致密覆層比較困難。
6原位化學反應技術
原位反應法制備涂層是指涂在金屬表面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反應生成一種或幾種涂層材料,并牢固附著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保護層。原位反應法制備金屬陶瓷復合涂層已顯示出其獨特的優點,它克服了金屬與陶瓷間存在的不潤濕、不粘附的缺點,可以獲得很高的界面結合強度;減少了制備復合材料的生產步驟,增強相與母體合金的界面純凈,無吸附氣體和氧化膜,二者相容性好,結合牢固;同時,該方法還具有工藝簡單、操作方便、費用低的優點,發展前景較好。
另外,在金屬涂敷鑄造的基礎上,開發出一種液態金屬表面反應技術,即將含反應元素的特殊材料涂敷在鑄型上,澆注時與高溫金屬液反應,在鑄件的特定表面上原位生成含有大量增強相顆粒的表面復合材料。運用這種技術,在鑄鋼件上生成了厚度為3〜4mm的Fe-VC表面復合材料。
7高溫點熱源掃描技術

7.1聚焦光束熔敷技術

近20年來,國際上在表面強化所采用的熱源手段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從常規熱源到激光等特種熱源的應用研究十分活躍。自60年代末德國學者首次將聚焦光束用于連接技術領域以來,國際上對聚焦光束熱加工技術已非常重視。90年代初俄羅斯學者又成功地將其應用于高強鑄鐵構件的表面強化技術領域,顯示出了它在該領域良好的應用前景。
50年代初西德OSRAM公司研制出的大功率球形氙燈在60年代末被用于材料的加熱目的,顯示出氙燈輻射光源在材料熱加工方面的工藝優越性。這種光源的功率大(可達10KW以上),發光效率高,可瞬時啟動,且發光穩定。氙燈輻射的光譜是波長為0.2~2.0μm的混合光,且0.8~1.0μm波長范圍內的輻射含量達78%,可見光占12%,紫外線僅占10%,金屬材料對這樣的短波光譜的吸收率是很高的。另外,氙燈能將50~60%的電能通過極間放電轉化為光輻射因而它的能量轉換率遠遠高于激光等輻射光源。采用合理光學聚焦系統可獲得能量密度達104W/cm2,焦點尺寸3~20mm的高質量聚焦光斑。
聚焦光束表面強化技術]在國際上于90年代初剛剛起步,因而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技術開發均處于探索性階段。但初步的研究成果已表明,該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處理層有足夠厚度,熔凝處理的改性層可達1mm以上。(2)處理層熔寬大。熔凝處理的寬度可達10mm以上,遠大于激光處理寬度。(3)結合狀態良好,改性層內部、改性層與基體之間的冶金結合致密,不易剝落。(4)工藝操作柔性大。其功率、光斑形狀和尺寸、掃描速度易調節,可與光導、機器人匹配,應用前景良好。
聚焦光束熔敷技術的主要缺點是設備結構與工藝過程比較復雜,制備較大面積的較厚覆層難度大。
7.2激光熔覆技術
激光熔覆的試驗研究可以追溯到70年代初。1974年底,Gnanamuthu提出申請激光熔覆一層金屬于金屬基體的熔覆方法專利。在70年代后半期至少有兩個因素促進了該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是由于美國和歐共體國家出于對戰略資源的擔憂,另一方面是由于對半導體激光退火的廣泛研究。到80年代初已發展成為材料表面工程領域的前沿課題。熔覆層的材料體系從具有某種性能或用途的金屬、合金和特種合金逐步發展到陶瓷/金屬復合涂層,甚至純陶瓷涂層。
激光熔覆技術是指以不同的添料方式在被涂覆基體表面上放置選擇的涂層材料,經激光輔照使之和基體表面一薄層同時熔化,并快速凝固后形成稀釋度極低,與基體材料成冶金結合的表面涂層,從而顯著改善基體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蝕、耐熱、抗氧化及電氣特性等的工藝方法。激光熔覆涂層主要有耐磨涂層、耐蝕抗氧化涂層及熱障涂層三大類。激光熔覆既改變涂覆基體表面的物理狀態,又改變表面化學成分。激光熔覆層的質量和性能除與熔覆層材料的原始成分,基材的成分和性能密切相關外,還強烈地取決于熔覆工藝參數。

圖(6)采用激光熔覆技術制作金屬陶瓷涂層,用于軸表面,使用壽命可達50年
激光熔覆技術發展的一個主要里程碑是熔覆層材料添力口方式的改進及其多樣性。添加方式主要有
涂層預置和同步送粉兩種類型。送粉法激光熔覆所需的最小比能小于預置法,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能量。另一方面,還具有在不同形狀和位置的基體上進行熔覆的工藝靈活性,更有意義的是通過控制粉末束流與激光束的相互作用位置可以控制熔覆材料和基體的熔化,從而實現熔點相差懸殊的涂層材料和基體間的激光熔覆。因此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生產效率角度,氣動送粉法是激光熔覆中材料添加方式的主流。
與傳統的涂層技術相比,激光熔覆具有以下優點:(1)冷卻速度快(高達106°C/s),發生非平衡凝固,組織細小,固溶度增大,甚至產生亞穩相,超硬彌散相,非晶等;(2)熱輸入小,畸變小,涂層稀釋度低,一般小于5%,與基體呈冶金結合;(3)粉末選擇幾乎沒有任何限制,許多金屬、合金、陶瓷能夠熔覆到任何金屬或合金上,特別是能在低熔點金屬上熔覆高熔點合金;(4)能進行選區熔覆,材料消耗少,具有卓越的價格性能比;(5)光束瞄準,能夠使難以接近的區域熔覆;(6)工藝過程易于實現自動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激光熔覆陶瓷/金屬復合涂層顯著的提高耐磨性,因而日益受到重視。激光熔覆層中的陶瓷相按硼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的順序與液態金屬的潤濕性逐漸變差,并依工藝條件、陶瓷相種類、基體類型在金屬熔體中具有明顯的三種傾向,即完全溶解、部分溶解和完全不溶解。此外熔池對流和陶瓷/基體密度差導致未溶和部分未溶的陶瓷相粒子與凝固前沿固/液界面發生相互作用,使陶瓷/金屬復合涂層的凝固組織更為復雜。研究表明,涂層具有明顯的三個區域,即熔覆層、過渡層和基體熱影響區。
激光熔覆技術十幾年的發展已經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但也存在著在工業生產中推廣應用的制約因素,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設備的一次性投資大、運行成本高,尤其是大面積熔覆時,由于光斑尺寸小而必須采取搭接工藝措施,提高了冶金缺陷產生的幾率;另外,該技術制備厚度較大的覆層材料困難很大。
8液相燒結技術

8.1真空液相燒結技術

真空液相燒結涂層是一種現代表面涂層新技術,采用該技術可在金屬表面得到耐磨抗蝕的金屬/陶瓷復合涂層,這種涂層有以下優點:沒有微裂紋和微氣孔,是一種連續密閉的涂層,其防銹耐蝕性優于電鍍層和熱噴涂層;涂層的厚度范圍很寬,薄可以是0.05mm,厚可達到16mm,薄涂層一般作防腐抗蝕和抗氧化之用,厚涂層一般作耐磨和修補工件表面缺陷之用;真空熔結涂層的成分可根據需要調整,涂層硬度可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其硬度上限可達HRC70以上,這是其它涂層工藝難以達到的,且涂層硬度分布均勻,不象堆焊層的硬度分布那樣不均勻。
真空液相燒結涂層的材料有鈷基合金、鎳基合金、鐵基合金以及硬質陶瓷相組分,通過真空熔結過程在涂層中形成硬質陶瓷相化合物,分散在合金基體中,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真空液相燒結合金涂層一般為彌散強化型合金,析出相主要有硼化物、碳化物和硅化物,硼化物、碳化物起彌散強化作用。合金基體和彌散分布其中的硼化物、碳化物使合金涂層具有良好的耐磨、耐蝕、耐熱和抗氧化性能。
真空液相燒結工藝制備涂層的基本過程為:涂層原料粉按預定成分比例配料并混合均勻,加入有機粘結劑制備成料漿;對基材的涂覆面進行清洗,以去除油污和氧化皮;將料漿涂敷或噴刷于清洗過的表面上,烘干,使有機粘結劑中的溶劑揮發掉,然后在真空下將試樣快速加熱到熔結溫度,保溫適當時間,在真空爐中冷卻。涂層的熔結溫度設定在基材熔點以下,而在涂層固相溫度以上,在該溫度下合金涂層處于熔融狀態,使涂層與基材之間形成牢固的冶金結合。
真空液相燒結法制備金屬陶瓷復合涂層時,通常采用料漿涂敷或噴涂工藝,而此時料漿的制備非常關鍵。料漿法在工藝上的優點是:(1)可在零件上局部涂敷涂層(如在修理時或在摩擦部件內);(2)飽和過程的工藝性能較好;(3)可用較簡單的方法制取復雜的多組分涂層;(4)可在操作過程中使涂敷零部件和零部件過熱結構復原兩個過程同時進行,方法是選擇相應的熱處理制度;(5)在具有擴展平面的大型零件上涂敷涂層時,特別是在需要局部飽和的條件下,料漿法的經濟效益很高。dishing料漿法制備牢固涂層的最適宜的介質就是真空
或氫氣的還原氣氛。選定必要的真空度(10-2~10-3mmHg),就是要使料漿填料顆粒及飽和表面不致氧化,使表面不致為氮所飽和。
均勻的相當堅固的復合涂層只能在燒結溫度下制得。在開始流散的溫度下,制得的涂層帶有結疤和流痕,而在極高的溫度下,會有熔融物從涂層上流下來。料漿的臨界厚度不僅取決于料漿的成分,特別是陶瓷相的成分與含量,而且也與溫度及基體金屬中的元素的含量有關。在料漿的金屬組分中加入鉻等難熔組分,使之難以形成液相,難以沿基體表面流散,可使涂層極限厚度顯著增加。
料漿法的主要缺點是料漿涂敷的方法不完善,難以使零件上涂層厚度均勻;不能在中空零件內表面上涂敷涂層;必須采用高分散性粉末來制取擴展面的涂層。涂層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操作者技術熟練的程度。在厚度相同及成分一樣的條件下,料漿法涂層由于不致密,故抗破裂的能力比粉末法涂層低一些。這種非致密性的缺陷是在干燥和燒燼料漿中的有機組分時產生的。
8.2最新發展一液相燒結三元硼化物基金屬陶瓷涂(覆)層技術
該技術采用把原位化學反應技術和真空熔燒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涂(覆)層制備技術-液相燒結工藝,制備三元硼化物(M〇2FeB2)基金屬陶瓷涂(覆)層材料。該工藝以Fe-B合金粉、羰基鐵粉、純鉬粉、石墨粉為基本原料,磨細后采用粉漿澆制薄片或涂敷、噴涂的方法置于鋼基體表面,通過真空液相燒結制備涂(覆)層材料。液相燒結過程的作用有兩個:通過原位化學反應形成三元硼化物硬質相;通過液相燒結使金屬陶瓷涂(覆)層完全致密化并牢固燒結于鋼基體表面。
利用該工藝生產覆層材料有很大的優越性:涂(覆)層材料性能指標高而且性能(耐磨、耐腐蝕或耐高溫)通過金屬粘結相的選擇可以非常靈活地進行調節;三元硼化物(M〇2FeB2)硬質相是通過原料混合粉末的原位硼化反應形成的,避免了預先單獨合成三元硼化物硬質相的生產環節和三元硼化物硬質相與大多數金屬粘結相潤濕性差的缺陷;三元硼化物(M〇2FeB2)硬質相與鐵基體在高溫下可以共存,避免了降低材料性能的脆性第三相的形成;燒結過
程中在涂(覆)層與鋼基體之間的結合界面產生Fe-B共晶液相,因此二者結合強度很高;涂(覆)層材料的熱膨脹系數為9~12x10-6/k,與鋼基體十分相近,二者結合后因熱脹失配而形成的殘余應力很小,因而涂(覆)層厚度可變化的范圍大;三元硼化物(M〇2FeB2)硬質相與鐵基體在高溫下產生共晶液相,可使涂(覆)層材料充分致密化;避免了使用資源十分緊張的戰略性原料鎢和鈷,因而成本低廉,應用范圍廣闊,可以滿足我國工業生產和國防建設的緊迫需要。
9結束語
復合金屬陶瓷涂層技術作為材料表面處理技術的重要手段能夠制備各種特殊功能(耐磨、耐蝕、耐熱、耐疲勞、耐輻射以及光、熱、電、磁等)的涂層,用極少量的材料起到大量、昂貴的整體材料難以起到的作用,同時又極大地降低產品的加工成本,從而達到提高產品質量、延長使用壽命、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目的。表面涂(覆)層技術是獲得顯著技術經濟效益的一種新的表面強化技術,是表面工程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屬與陶瓷材料各有其獨特的優異性能和明顯的性能弱點,如何把金屬與陶瓷材料各自的優勢性能結合起來,多年來一直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界研究的方向。金屬陶瓷復合涂層技術成功地實現了金屬和陶瓷的優勢結合,大大拓寬了金屬材料和陶瓷材料各自的應用范圍。鑒于金屬陶瓷復合涂層技術多方面的巨大優越性,應進一步大力開展對此技術的研究開發,不斷發展新的涂層技術,更加豐富涂層品種,充分滿足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